笔趣阁 > 科幻小说 >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> 第八十二章 辞赋,小道尔

  翌日。

  迩英阁。

  又到了上课的时间,今天讲课的是晏殊。

  众所周知,晏殊的词写得很好,恰好今天授课的内容便是诗词歌赋。

  课堂临近尾声,李杰忽然开口问了晏殊一句。

  “先生可去过钱塘?”

  听到这个问题,晏殊稍感意外,少顷,他摇了摇头。

  “臣未曾去过。”

  李杰轻轻的‘哦’了一声,神色间多了几分失望之色。

  “原来先生也没有去过。”

  晏殊微微一笑:“人生有穷,我朝幅员万里,独一人之力,又岂能尽数观之?”

  “听说那里很繁华。”

  李杰面露‘向往’道:“前几日,我读到一篇词,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”

  “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,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,竞豪奢。”

  听到这篇词,晏殊脸色微微一变。

  这是柳三变的词。

  景德四年,孙何从杭州归京,连带着这首词也传到了京师。

  彼时,此词一出,京中颇有些洛阳纸贵的架势。

  这首词写的确实好,纵使没去过钱塘之地的人,也能透过这篇词感受到钱塘的繁华。

  至于,孙何为什么会特地传播这篇词,其实也不难猜。

  孙何和王禹偁皆是一时名臣,两人素来交好,而王禹偁和柳三变的父亲柳宜交好。

  另外,孙何和柳永的叔叔柳宏还是同榜进士。

  有这两层关系在,加之柳三变确实有诗才,孙何提携一下后辈,自是应有之义。

  其实,对于柳三变这个人,晏殊心中是颇为惋惜的。

  论诗才,柳三变绝对是当世首屈一指的词人。

  只可惜,成也诗才,败也诗才。

  天禧二年,柳三变第三次参加进士科考,结果和前两次一样,他还是没能考上。

  这一科中,柳三变的长兄柳三复倒是金榜题名。

  也许是愤怒,也许是不甘,三次落第后,柳三变愤而写下了一篇词,名为《鹤冲天》。

  零点看书网

  黄金榜上,偶失龙头望。明代暂遗贤,如何向。未遂风云便,争不恣狂荡。何须论得丧?才子词人,自是白衣卿相。

  烟花巷陌,依约丹青屏障。幸有意中人,堪寻访。且任偎红倚翠,风流事,平生畅。青春都一饷。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!

  此词一出,柳三变在士林之中的名声瞬间急转直下。

  你柳三变清高!

  你了不起!

  一会是‘才子词人,自是白衣卿相’,一会又是‘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’。

  功名在你眼中,还比不上流连欢场?

  彼时,柳三变已是天下闻名的词人,每每有新词出世,都会被广为流传。

  这一篇词也不例外。

  等柳三变醒悟过来,想要收回之时,已然为时已晚。

  当然,也有人能够体会柳三变的心情,觉得他只是科考不中发发牢骚。

  落榜学子,发发牢骚,很正常。

  但坏就坏在柳三变太有名了,如果他是私下发发牢骚,肯定没人会去管他。

  身为知名人物,汴梁网红,柳三变不该让这篇词广为流传的。

  因为这篇词,让很多人对柳三变惋惜的人转变了立场。

  此后,柳三变的风评急转直下,从风流才子,变成了欢场浪荡子。

  不多时,晏殊收回思绪,缓缓道。

  “昔年,曹子建七步成章,乃盖代之才。”

  “然,官家可知陈思王是如何看待诗词的?”

  李杰当然知道,他等得就是这句话,不过,在晏殊的印象中,他肯定是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,他微微一拜。

  “请先生指教。”

  晏殊抚了抚须,缓缓道:“陈思王言,辞赋小道,固未足以揄扬大义,彰示来世也。”

  “官家,此言何意?”

  李杰若有所思,沉吟半晌道。

  “陈王的意思应是,辞赋,小道尔,不足以宣扬大义,垂范后世。”

  “先生,我懂了!”

  这一句我懂了,顿时让晏殊把准备好的话重新咽回了肚子里。

  官家懂什么了?

  晏殊有心想问,可又怕问到什么不该听的。

  想了想,晏殊最终还是没有追问。

  看到晏殊欲言又止,李杰什么表示也没有。

  有了‘辞赋,小道尔’这句话,他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
  他今天的言论,不过是为了日后改革进士科坐铺垫而已。

  宋承唐及五代之制,科举设有进士科与明经、诸科并列,其中进士科最重。

  进士科也被称之为‘将相科’,因为想要出将入相,必须是进士出身,如果是明经或者诸科出身,很难身居高位。

  如今,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大略是,凡进士,试诗、赋、杂文各一首,策五道,贴《论语》十贴,对《春秋》或《礼记》墨义十条。

  其中,占考评份量最重的是诗赋。

  后世的人都知道,以诗赋取士,肯定是不靠谱的。

  为官者,最先考量的应是考生的综合素质,德才兼备,既要注重考试成绩,又要注重考察结果。

  同时,还得与时俱进,不同是死读书,不知变通的人。

  李杰对现在的进士科考试制度很不满,单凭诗词,完全不足以考证考生是否可以为官。

  当下科举中,进士科最为荣耀,一旦金榜题名,除了前几名会授予京官,绝大部分进士都会外放到地方担任地方官。

  这样的任官制度,也不合理。

  同样是封建王朝,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明显更加合理。

  尤其是观政进士制度,自明洪武十八年始,凡进士登科,先给禄米,于诸司观政,使其谙练政体,然后擢任之。

  另外,进士科考试中,诗赋的考量比重也得降低,应该更多的考量策和杂文。

  此时的晏殊,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李杰给坑了,而且这个坑很深,很深。

  毕竟,进士科取士,涉及天下万万士子,乃至士族的切身利益,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动,都会被无限放大。